关于2012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预警的通知
各系、各部门: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2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第五次预警通知要求,近期一些地方的学校发生了以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流脑、肺结核等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为预防控制呼吸道传染病在我院的传播和蔓延,保障学生身体健康,现将有关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在此发布,希望各系、各部门认真学习,并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等人群聚集场所的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同时要提高学生的卫生防范意识,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锻炼时间,增强学生体质。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率很高。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学龄前儿童多见。临床以皮肤粘膜分批出现斑丘疹、水疱和结痂,而且各期皮疹同时存在为特点。该病为自限性疾病,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也可在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
水痘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患者的疱疹、血液、口腔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从发病日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都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
发病症状:潜伏期14-17天,起病急,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咽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等轻微症状。体温38—39℃。成人较儿童明显,一般1~3天内发疹。特点为皮疹多见于头部、背部躯干,然后蔓延至面部,最后达四肢,呈向心性分布,水痘初起为红色斑疹,丘疹,数小时至一日后变成绿豆大小的疱疹,周围绕以红晕。疱疹壁薄易破,伴有瘙痒。经数天或2~3周,干燥结痂,痂脱而愈,不留疤痕。若水疱抓破后可引起继发感染。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约4%的成年人可发生播散性水痘、水痘性肺炎。
主要预防措施:
1、隔离病人,待疱疹干燥结痂后,解除隔离。
2、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勤晒衣被,勤洗澡,勤换洗衣服,勤洗手。
3、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4、在水痘流行期间应加强晨检,班级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及时治疗,待全部皮疹干燥结痂后回校。
流行性腮腺炎预防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以腮腺肿大、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少数无腮腺肿大有时其他唾液腺亦可累及。脑膜脑炎、睾丸炎为常见合并症。
临床表现:潜伏期为14-25天(从感染病毒到发病出现症状)。发病表现为低热,头痛、肌痛等。腮腺肿大是该病的主要表现,一般持续7-10天,常一侧先肿大2-3天后,对侧腮腺亦出现肿大。有时肿胀仅为单侧,或腮腺肿大同时有颌下腺肿大。部分仅有颌下腺肿大而无腮腺肿大,这种亚临床型的存在,造成诊断、预防和隔离方面的困难。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有疼痛及触痛,表面皮肤不红,可有热感,张口、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肿痛在3-5天达到高峰,一周左右消退。同侧咽喉及软腭可有肿胀,扁桃体向中线移位。
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后在学校积极配合下应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学校要加强晨检制度,缺勤学生查明原因,发现新病例要及时报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患流行性腮腺炎的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腮腺肿胀消退一周后方可返校;
3.要求出现流行性腮腺炎病例的班级停止与其他班级的交流活动,建议学生在上、放学时尽量不要结伴而行;
4.学校平时多安排室外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教室、宿舍多通风换气;
5.建议未患过流行性腮腺炎也未接种过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学生接种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提高对流腮的免疫力。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本病于1805年由瑞士Vieusseaux描述。1887年Weichselbaum从脑脊液中分离出脑膜炎双球菌。我国于1896年李涛在武昌正式报告。属于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是带菌者和病人。病人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10天内具有传染性。病原菌存在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借飞沫传播。在流行期间,一家有二人以上发病者占2~4%,但人群中鼻咽部带菌率常显著增高,有时高达50%以上,人群带菌率超过20%时提示有发生流行的可能,所以带菌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
传播途径:病原菌借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因其在体外生活力极弱,故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乳、接吻等对2岁以下婴儿传播本病有重要意义。
肺结核
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简称TB)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tubercle bacillus) 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 本病病理特点是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易形成空洞。临床上多呈慢性过程,少数可急起发病。常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和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表现。
临床症状:发热,常见症状之一。盗汗、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
预防措施:结核病的传染主要是呼吸传染(空气传播),可采取以下五项措施:
1、注意病人对着你大声说话、咳嗽、打喷嚏。
2、室内要经常通风,冬季也要每天通风一次。
3、远离病人的痰液。
4、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5、有条件时可用紫外线消毒灯每天灭菌。(特别是冬季,如开门窗通风,还会使人感冒。)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
临床表现:典型流感起病急:潜伏期为数小时~4天,一般为1~2天;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畏寒,一般持续2~3天;全身中毒症状重,如乏力、头痛、头晕、全身酸痛;持续时间长,体温正常后乏力等症状可持续1~2周;呼吸道卡它症状轻微,常有咽痛,少数有鼻塞、流涕等;少数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腹痛等。有少数患者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老人、婴幼儿、有心肺疾病著者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患流感后可发展为肺炎。
预防措施:
(1)保持室内通风及湿度
(2)流感高发期外出戴口罩:
(3)注意保暖勿受凉
(4)要勤洗手
(5)营养要均衡。
2012年郑大体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预警通知.doc
|